导师介绍
张宏权 教授
张宏权,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长聘教授
联系方式
电话:010-82802424 (工作),电子邮件:Hongquan.zhang@bjmu.edu.cn
研究方向: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和耐药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的翻译后修饰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细胞基质微环境调控肿瘤进展的分子机制;肿瘤干细胞的重编程机制和抗癌药物的筛选;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调控肿瘤的转移;乳腺癌肺转移、骨转移和脑转移的分子机制。
研究方向
肿瘤转移和耐药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演进的机制
个人简介
目前担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基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和生物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肿瘤、细胞和衰老学科群主任,分子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PI,科技部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PI,教育部癌症整合组学前沿科学中心PI。
目前担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法人代表,组织胚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医学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转移肿瘤治疗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临床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基础及转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蛋白质修饰与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目前担任国际杂志Malignant Spectrum 副主编,Cellular Signalling和Frontier in Oncology编委,国内杂志《解剖学报》和《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副主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中国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学习和工作经历
毕业于解放军军需大学(现吉林大学),获得分子遗传学及病毒学博士(1991.07),生化药理学博士后(军事医学科学院,现军事科学院1993.12),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员(1994.01),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肿瘤学博士后(1994.10),瑞典Karolinska 医学院Wenner- Gren基金会学者(1998.07),瑞典Karolinska 医学院病理学系Forskare (2001.01), 瑞典Karolinska 医学院生物科学与营养系Senior Forskare (2006.01),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2008.01)。
授课课程
担任本科生医学核心基础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主讲教师;为研究生开设2门学位课程,为本科生开设1门选修课,参加1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科研团队
作为PI,领导基础医学院和国际癌症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有两位Co-PI:于宇副教授(博导,肿瘤表观遗传学),魏潇凡副教授(博导,肿瘤胞外基质微环境),两位博士后。实验室有各类人员共30人。
科研成果(基金、论文等)
基金:先后主持和担任8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骨干(2项)、国自然重点项目(4项)和面上项目(4项)的负责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及北京大学重点基础研究专项负责人(1项)、北京大学医学部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合作项目(1项)、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基金(1项)、瑞典癌症研究基金会(2项)、瑞典国家研究委员会基金 (2项)及Karilinska 医学院研究基金(4)等国内外科学基金30余项。
论文:在Cancer Research, Cell, Cell Reports, Cell Research, Cell Stem Cell, EMBO Reports, Gastroenterology, Gene & Development, JAS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Molecular Cell, Molecular Psychiatry, Natural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Oncogene, PNAS, PLoS Genetics, Science Advances, STTT和Theranostics等杂志发表了140余篇peer-reviewed SCI论文。总影响因子在1200以上,H-指数37。有5篇论文被Faculty 1000 推荐为必读论文。
奖励: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1992),获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并立三等功(1993),获瑞典Karolinska医学院癌症研究年度奖(2006),获北京大学仲外医学奖(2020),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2025)。
专利: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1项国际PCT专利并转化。
指导学生
作为导师,在国内培养博士研究生50余名、在国外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培养博士后10余名;指导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和进修生1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