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免疫学平台开展青年学术沙龙“交叉视角下的免疫学”主题讲座
免疫学平台于1月8日晚在科技楼北楼6层连廊开展青年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特邀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放射学系刘昭飞教授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冯娟副研究员开展“基交叉视角下的免疫学”主题讲座。
刘昭飞教授长期从事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的研发及临床转化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突破临床核医学诊疗瓶颈的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制和分子影像引导的肿瘤精准免疫/放射治疗。在本次讲座中,刘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核医学影像的组成,并提出目前的核医学诊断暂时无法满足精准医学的需求,基于此,刘教授提出,核医学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应着眼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寻找新的肿瘤诊疗的关键靶点,使其能精准地诊断识别肿瘤病灶,为临床提供更加详实有效的信息。之后,刘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其团队所研制的肿瘤特异性PET显像探针及其临床转化,如靶向ICAM-1、Galectin-1、整合素αvβ6等多个肿瘤关键靶点,并分享了这些新型探针在肿瘤模型及临床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刘教授的报告向我们阐明了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精准治疗计划制定以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意义。
冯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血管损伤与修复的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研究,本次讲座中主要介绍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 HHcy) 在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中的高发病率和对肾脏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提醒我们需要重视CKD患者HHcy患病情况并深入探究HHcy对肾脏疾病进展的分子调控机制。冯娟老师团队的研究表明HHcy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进而分泌致病性抗糖基化磷脂结合蛋白β2GPI抗体,参与腹主动脉瘤的发病,同时也揭示了B细胞源抗β2GPI抗体通过触发铁死亡介导HHcy加重高血压肾小球病变的新机制。另一方面,冯娟老师也介绍了血管损伤修复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绘制了人和小鼠下肢缺血损伤修复微环境细胞图谱、鉴定了新的具有促再生潜能的成纤维细胞和CD34干细胞是成纤维细胞的前体细胞。
此次讲座两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在交叉领域视角下的免疫学研究,受到参会老师与同学的热切欢迎,现场老师同学们在汇报结束后对讲座内容积极讨论交流。
作者:谷慧凝 杨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