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举行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迎来了建院70周年华诞。9月13日-14日,学院成功举办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本次论坛旨在探究基础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为擘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基础医学院的光明蓝图聚智汇力,共谋发展,同启新篇!


(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庄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詹启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康复大学校长董尔丹,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尚永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宏,欧洲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徐清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院长高绍荣应邀出席。此外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医学部领导、附属医院、学院、职能部处领导,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离退休老同志代表、校友代表、学院在职教职工、学生代表以及26家企业和校地合作方代表等也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9月13日下午,论坛主旨报告首先拉开帷幕。论坛由基础医学院孔炜院长和姜长涛副院长共同主持,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万有致欢迎辞,并期待与会专家的思想碰撞能为学院和学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创新灵感。


(王嘉东、万有在主旨报告环节致辞)


詹启敏院士以“浅谈基础医学创新研究的需求和生态”为题,指出当前健康事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医学基础研究缺乏制高点,即缺乏从0到1、深入“无人区”的原创性研究,该类研究并非指南引领,而应尊重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批判思维,培养创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陈国强院士作题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就医学教育的内涵、未来医学模式的战略转移和拔尖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统一体。新时代医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兼备专业素养、善于整合信息、有独立见解并不断创新、有团队合作精神、有崇高道德和深厚人文底蕴这五个要素的合格医学人才。关于“如何促进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话题,西湖大学许田教授和北京大学肖瑞平教授分别从自身的科研和成果转化经历分享了心得体会。从第一个手提超声波仪到第一个药靶专利权和中药现代化,从β2受体选择性阻滞剂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单克隆抗体的I类新药,两位教授的精彩演讲跨越时空打破我们认知的界限,同时也把科学家不怕坐冷板凳、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围墙、积极寻求跨界合作的精神完美呈现,其成功经验也将启迪更多基础医学创新成果成功转化。


(与会嘉宾进行主旨报告)


在交流讨论环节,王晓东院士就“原创研究的产生到底有哪些内在和外在的联系”、董尔丹院士就“中国急需搭建什么样的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徐清波教授就“如何真正促进学科交叉”、香港城市大学黄聿教授就“医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教授就“青年科研人员的现状及需要何种成长环境”、北京大学医学部强力教授就“真正推进医学科学进步的评价体系”等话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引发了全场听众的共鸣。


(与会嘉宾交流讨论)


9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基础医学院成立70周年庆典大会在医学部会议中心礼堂举行,大会由万有主持。

大会以《基础医学院光影70年》专题片开场,致敬每一位为学院发展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和学院校友,共同见证学院创建一流的坚实步伐。

孔炜代表基础医学院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基础医学院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她在致辞中回顾了学院70年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起点,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医学科技创新的源泉。北大基础医学人要为我国医学拔尖人才培养和医药原始创新提供北大模式。


(孔炜致辞)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雷群英院长向学院成立70周年致以衷心的祝贺,她回顾了两院在探索医学教育创新与发展上的交流协作,希望双方的合作历久弥新,共同为医学教育事业以及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和人才保障。


(雷群英致辞)


贾弘禔教授是基础医学院老院长,他代表退休教师祝贺学院七秩寿辰,并鼓励后辈要坚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追踪先辈足迹,瞄准科学前沿,在医学教育教学、医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退休教师代表贾弘禔致辞)

放射医学系刘昭飞教授是青年教师的杰出代表,他表示在历代前辈的引领下,将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并将继续不懈追求,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教师代表刘昭飞发言)


2019级基础医学八年制博士生刘歌瑶讲述了自己与学院并肩前行的故事。她表示新时代的北大基础青年,要根植于医学最基础、最未知的领域,在硬骨头、冷板凳中寻找突破口,为解决更多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做出北大基础医学人的贡献。


(学生代表刘歌瑶发言)


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副主任、清华大学免疫所所长胡小玉教授是北医1992级基础医学专业的校友,她寄语学弟学妹,北大基础医学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校友代表胡小玉发言)


七十载潜沉笃行,学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些成就,凝结着每一位大先生的智慧与付出,他们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后辈和学子。同学们以鲜花为礼,向大先生代表韩济生院士、韩启德院士、庄辉院士、詹启敏院士、董尔丹院士、王宪教授、邓宏魁教授致以最深的敬意。


(鲜花为礼致敬大先生,乔杰见证)


韩济生院士、庄辉院士60年耕耘,克勤尽心,见证也陪伴了学院的成长与壮大。乔杰向他们颁发了服务北医六十年纪念章,致敬他们的岁月坚守,感谢他们的赤诚奉献!


(乔杰为韩济生院士、庄辉院士颁发服务北医六十年纪念章)


实干笃行,甘于奉献是每一位基础人的优秀品格,他们的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是践行厚道精神的生动体现。服务北医满40年、30年的教职工代表接受了王嘉东与孔炜为他们颁发的纪念章。他们中有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代表,也有在技术服务支撑、管理岗位上的代表。


(王嘉东与孔炜为教职工代表颁发服务基础医学院四十、三十年纪念章)


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协同育人。医学部副主任肖渊为校地合作方代表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永千,校企合作代表百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付钢先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特聘导师代表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先生,联合实验室代表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德明先生,以及捐赠人代表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基础医学院王凡教授颁发感谢状,感谢他们对学院教育事业的热忱支持。


(肖渊为校地合作方代表、特聘导师代表、校企合作代表、联合实验室代表、捐赠人代表颁发感谢状)


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医学部领导给予学院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乔杰代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向基础医学院的师生员工致以衷心祝贺,她总结过去,擘画未来,对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希望和寄语。

第一,赓续前行,健全基础医学持续创新的机制体制。站在当前的科研高地上,踔厉奋发,持之以恒做原创性、颠覆性探索,以钉钉子精神突破重大医学科研难关,不负时代的使命。第二,润心育人,创立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北大模式”。继续坚持以“培养卓越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学战略家”为目标,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 面向科研、教学和临床”的培养模式。结合国家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加强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全方位培育,为祖国培养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力的医学人才。第三,锐意进取,引领基础医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继往开来,从交叉融合和科研转化中不断发掘新的内生发展动力,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医学新发展。

乔杰勉励全体基础人继续发挥学院在医学教育和科研中的引领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把“厚道”精神书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乔杰致辞)


韩启德就基础医学的学科历程、发展困境以及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强调必须深入理解基础医学本质的重要性,随着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界限日渐模糊,基础医学的挑战越来越大,基础医学应明确定位于“医”。他指出,基础医学要主动破局,一是深度融合临床医学的实践精髓与预防医学的前瞻视野,要基于临床问题驱动的基础研究,必须能够提出问题,才能发挥主导优势。二是紧密联系生命科学、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充分利用丰富的科研资源,引入先进研究方法,使基础医学成为架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希望所有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专业共同努力,探索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医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韩启德致辞)


本次院庆恰逢北医出版社建社35周年,出版社在会场专设展位,展出来自北大基础医学院多位教师出版的专著、译著、教材、辅导读物等图书百余种,全面展现了基础医学院在医学出版领域结出的累累硕果。


(北大基础医学院出版物展览)


70年华诞,是一座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创新跨越的新起点。站在七秩之年,基础医学院将接过时代接力棒,继续深耕在医学教育的沃土上,孕育出更多的医学英才,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以坚持和担当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基础医学新篇章,共同为医学发展努力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