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基础医学院教发中心成功举办青年教师发展专题讲座

“大学教师如何既站稳讲台,又攀登科研高峰?”这是许多青年教师面临的共同困惑。2025年5月15日下午,在基础医学院教发中心举办的青年教师发展专题讲座中,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副处长王胜锋研究员以“教研相长:青年教师的困境与突围”为题,结合自身十年从教经历,向现场教师热情分享了他的教学与科研相互滋养的成长路径。在王胜锋老师的分享中,既有直面困境的坦诚,也有破局突围的智慧,更有投身教育的使命。

678eddf46e6643cb8a8b45bbd9470492.jpg

基础教发中心副主任初明主持本次活动


困境:在“既要、又要、还要、更要”中寻找平衡

“高校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科研、还要服务社会、更要应对‘长聘考核’的压力。孰先孰后?如何破局?”王胜锋老师的分享从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开始。他坦言,自己初入职场时也曾迷茫——既缺乏大团队支撑,又无海外经历加持,甚至遭遇过“无课接、无人请”的尴尬。

破局:以赛促教,让课堂成为“破冰船”

面对困境,王胜锋老师选择从教学入手,借助教学比赛锤炼教学基本功。王老师认为,教学比赛不是表演,而是逼自己跳出舒适区的磨刀石,正是这种高压锤炼,让他的课堂逐渐有了“灵魂”。他分享了三点破局经验:

1. 真实案例点亮课堂,严谨逻辑引领教学。例如,王老师以“宫颈癌9价疫苗的循证医学研究历程”为主线,层层递进讲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病因推断”等核心概念。

2. 优质资源多样点缀,教学展示独具巧思。例如,在讲解“群体免疫”这一复杂概念时,王胜锋老师运用PPT动画动态模拟不同接种率下的感染率变化,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就能够迅速且深刻地理解“群体免疫”这一抽象概念。

3. 课程思政涓涓细流,学生心灵无声滋养。王胜锋老师把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自然融合,思政工作潜移默化于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求知路上既明事理又踏实前行,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f8290d0fbd104d43ab3ea1752053a8de.jpg

王胜锋老师分享“破局”之道


突围:从“无课接、无人请”到“一课难求”

对于“无课接、无人请”的困境,王胜锋老师分享的突围策略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他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本科生对“科研数据分析”和“临床案例实战”有真实需求,但当下的专业课程难度过大。基于此,他创新性地为本科生开设了《白话流行病学》和《白话统计学》这两门课程,采用知识融入故事(knowledge in story)的方式开展教学,通俗易懂地讲授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课堂上,学生自带课题,师生共同设计问卷、分析数据;课堂外,他带领学生走进医院,完成患者调研。这种“养成式课堂”不仅让学生收获满满,更反哺科研。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向王胜锋老师提出心中疑惑。针对“如何平衡教学、科研及行政事务?”王老师分享了他的“时间区块管理法”:在个人高效能时段集中处理核心工作,同时设置明确的时间节点,避免事务性工作无限延展。对于“如何指导本科生科研?”他强调需激发学生内驱力,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培养路径。与会教师纷纷表示,王老师的分享为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


b7ea3e445e224175ab7ee47db1ea2d84.jpg

与会教师专注参与、积极互动,现场氛围热烈


分享尾声,王胜锋老师总结了教研相长的内涵——只教学不科研,课堂会失去深度;只科研不教学,学问将失去温度。王老师鼓励青年教师们肩负时代使命,践行教育家精神,在教育事业投入勇气与智慧!

正如王胜锋老师PPT最后一页所写:“破题之路,绝不止一条。于我唯一,愿与你有益。”用真心备好每一节课,学问自会生根发芽,这或许正是对“教研相长”最好的诠释——在成就学生的路上,教师也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


1b71d06b52fb414b889a96a15285450e.jpg

教发中心主任倪菊华为王胜锋老师颁发讲座纪念证书


2a7ef4ca25574d4fb017eb2fd695a955.jpg

王胜锋老师(左四)与基础医学院教发中心骨干教师合影


【延伸阅读】

基础医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秉持“教研融合、赋能育人”理念,致力于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圈。通过开展教学研究系列讲座、主题工作坊等多元化活动,系统提升教师教学学术素养与课程设计能力,助力个性化教学风格凝练。中心通过构建“专家引领-团队协作-实践反思-协同发展”的进阶式培养体系,助力教师凝练教学特色、培育教学成果,在各类教学竞赛、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心始终锚定“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强化教师教育教学核心能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