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马大龙教授:君子风度 学者风范

人物小档案:
 
    马大龙,男,1952年1月出生于天津市;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委、九三学社北京大学第二委员会主委。
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课题、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248工程)等,完成了多种细胞因子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研究,参加指导了多项新型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已申报国际PCT专利3项(美国专利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4项授权)。主持研制2项基因工程二类新药并获新药证书;1项基因工程一类新药已获准进入临床试验。
 
    马大龙教授领导下的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了具有趋化活性和骨骼肌刺激活性的新细胞因子(CKLF)及其变异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克隆了其它8个与CKLF有同源性的新基因,这是第一个由我国学者独立发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超家族。另外,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了一个有凋亡促进活性的新基因TFAR19(PDCD5),获2001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他所指导的研究生近70名,有2位博士生的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他领导下的实验室五年来共发表论文及综述13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参加著作教材编写10余部,并主编863生物技术丛书之《生物技术药物》一书。在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人类功能基因组等研究领域里做出了贡献。
 
    1991年,马大龙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6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2002年参加了中央统战部举办的无党派人士理论研究班;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既然走上了这个岗位,就力争把工作做好”


 
    马大龙同志自2004年3月担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第二委员会主委以来,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投入社务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积极主动开展社务工作,组织委员会和所属支社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强了社员的凝聚力。委员会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坚持了每季度的委员会委员例会和汇报制度。目前,委员会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他带领委员会一班人在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工作中注重离退休社员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2005年、2006年委员会两次专门组织了参政议政培训班,并召开了参政议政研讨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九三学社建社6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第二委员会被社中央授予“先进基层组织”的称号;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成立55周年之际,马大龙同志被授予“优秀社务干部”的称号。
 
   记者:马教授您好!人们一直对您在为人师表、学术态度和做人方面抱肯定态度,可谓有口皆碑。这次您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主委这个领导职务,大家服气,我本人也为您高兴。想了解一下您当选九三学社北京市主委之后的工作计划,和您打算如何将政治和业务这两项工作加以协调的设想,以及对现实的一些希望。
 
    马大龙:明天就要进行九三学社北京市主委的交接工作。接手这一工作,对我今后专业方面的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也做好了这方面的思想准备。有六千多名社员都在拭目以待,我的责任很大,因此主要精力要转移过来。我想,既然走上了这个岗位,就力争把工作做好。我希望新一届委员会要同心同德,精诚团结,努力完成好政治交接;本届主委会要本着求真务实,苦练内功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围绕北京市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在首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辜负广大社员的期望。近期主委会的工作要点是尽快熟悉情况,确定分工,特别是专职领导的详细分工,确定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的组成,明确主委会工作制度。完成这些工作后,要尽快深入各基层组织开展调研工作,了解社情民意,制定五年规划,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具体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交换意见,提高工作效率。
 
    记者:想跟您了解一下,九三学社都由哪些领域的人士所组成,医学领域的成员在其中占有多大比重?您将采取怎样的方式引导不同领域的社员,增强大家的凝聚力?
 
   马大龙:九三学社的界别特点是以科技、高教界和医疗卫生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也包括文化艺术界、法律界、社科人文界方面的人才,医药卫生界成员大约占10%左右。九三学社的宗旨是发扬民主与科学,特色比较突出,社员的层次很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如果完全按照同一个模式管理和要求恐怕不现实,需要考虑各方面的诉求,要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扬长避短,调动每个社员工作的积极性,作为主委,应注意把握社内的平衡,建立和谐九三的氛围。
  
    记者:做好基层工作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就医疗领域来说,无论是临床第一线还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成员,大多肩负着工作重任,他们很少能抽出时间来参加组织活动,这是个现实问题。
 
    马大龙:我们的社员大多是学科的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如何处理好业务工作和党派工作的关系是特别困难的事。我个人认为,对于九三学社的干部和社员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前者应该将党派工作看作是责任和义务,需要同时兼顾业务工作和党派工作,分配好自己的时间,两者都不能荒废;而对于广大社员,重要的是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贡献,争取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参政议政活动,努力使业务工作和党派工作互相促进。我自己目前仍然担任基层委员会主委,因而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我认为基层组织就像是细胞,社市委就像是组织器官,细胞充满活力,组织器官才能正常工作。工作要从基层组织抓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在我担任基层委员会主委工作中,出现过委员会组织的活动和工作比较多,但下边支社的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有些支社活动得很好,也有些支社不是很理想。因而,近一时期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定期开会,制定工作制度,明确分工。对支社的领导班子也进行调整,比如有些长期出国的人员、基本不参加活动的年纪大的人员需要进行调整,补充新鲜血液。去年提出了支社届中调整计划,开展了后备干部的推荐和自荐工作,希望能加强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的建设。
 
   “我们对人类基因功能的了解远远不够,仍有大量的人类新基因和蛋白质有待于我们挖掘”
 
    2006年,基因工程药物红细胞生成素的全球销售额突破了32亿美元,创下了基因工程药品单个品种之最,这是当今最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这一事例表明:一个重要人类功能基因的发现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功能基因,就是通过实验证明了的在人体内起着某种生理作用的基因,一个基因如果它的功能没被发现,就不能称之为功能基因,也难以体现它的应用价值。由此,国际上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功能基因组学。
 
    那么人类的功能基因到底有多少?
 
    马大龙教授说:“准确的数量目前还很难计算,我们对人类基因功能的了解远远不够,仍有大量的人类新基因和蛋白质有待于我们挖掘。对于生物技术产业来说,最重要的创新源泉是功能基因与蛋白质,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功能基因的发现,有可能带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因组计划只是完成人类基因序列的测定工作,这些基因在人体内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利用它们为人类健康服务,这绝不是一两年、两三年能够做完的,可能要经过上百年时间。
 
    人类功能基因主要开发价值包括基因工程药物、药物靶标、免疫靶标、疾病诊断标志和疾病易感人群分析标志等。”
 
    记者:从前您不希望宣传自己,现在担任九三学社的领导职务了,好比完成了一个角色的转换,或者说角色的延伸。大家还是希望了解您的一些情况,比如在科研、教学方面,您的一些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今天您回过头来看,一定有很多感触。
 
    马大龙:从宏观的专业角度讲,我领导的实验室开展的研究工作是为了促进国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在国家“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及“十一五”规划时期,一直担任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或专家组成员。参与了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战略研究和重大项目的科研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痛感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明显不足,所以,需要我们从国家目标的角度,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和战术,以人类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为切入点,促进这个领域的开拓和进展,发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的、而且具有药物开发潜能的基因和蛋白,开发出生物技术产品,特别是医药产品,这将会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传统健康产业模式。此外,我们实验室与不同的学科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协作,包括基础实验室和临床、药学实验室等,也承担着技术培训和技术辐射的任务,近年有三分之一的学术论文是与这些合作单位共同完成发表的。
 
    记者:从专业水平上讲,我们国家在人类疾病基因研究方面于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马大龙:从总体上讲,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在“面上”是落后的,但在某些“点上”,我们国家还是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包括我们实验室做的有关人类新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目前有十几个人类基因是我们首先发现并阐明功能的,已经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并申请了专利,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是我们实验室的原创工作。在这些“点上”,我们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注重能力、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马大龙教授热爱教学工作,他知识面广,讲课条理清晰,表达精练,深入浅出。他本人和他主讲本科生的“医学免疫学”和研究生的“分子免疫学”理论课,被学生们评为最受尊敬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课。同学们一致认为,听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能够达到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催人奋进的目的。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更注重能力、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他讲:“我推崇七个字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研究生不仅要学会怎样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他强调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上力争第一。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时,他会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从各方面给予帮助、鼓励和支持。他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
 
    记者:早有耳闻,学生们把听您的课当作一种享受,不是你们班的本科生也来听您的课;通常听研究生课的人数应该比较少,可在你们的研究生课上,人总是坐得满满的。在教学方面您怎么评价自己?
 
    马大龙:值得我有点儿骄傲的是在培养学生方面做了些工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我喜欢教学,一直担任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反映讲课的效果还不错。我觉得教学对我来说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促进。通过教学工作,促使我扩大知识面,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更多文献,了解本学科的研究进展,而如果只从事科研不搞教学,则会只关心本领域和本研究方向的文献,容易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因而,我一直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从80年代末开始,我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有近七十人,其中有我的两名博士生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最高荣誉。今年我的博士毕业生马希曦被授予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之星”称号,这对于导师也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我的经验是,导师要对学生负责任,在指导学生和进度安排上要讲究科学。例如,基础医学院对于博士毕业论文和SCI发表论文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实验室根据每个博士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课题,一般开始时安排前一届研究生未完成的、有较好预试验结果的课题,这样保证新博士生能够有保底的SCI论文发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安排难度较大的探索性课题,这样做到了我们中心博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和发表论文并重。迄今本实验室所有的博士生均在毕业时按期获得学位证书,从这点上也可以反映出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实力。
 
    记者:在做人、学术态度和管理理念方面,您的作为同样得到了人们的赞誉。以我的理解,每个领导者都有自己的管理方法或者特点和优势,没有固定的模式。管理能力的体现有多种方式,实际上有很多时候是人格魅力在起决定性作用,尤其在做人和学术态度上,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和学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马大龙:我们倡导为人正直、学术严谨,这是一个学者的根本。学术不正之风问题在韩国、美国,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但中国相对更严重一些。有体制问题,也有人品问题。首先导师要做得正,为学生做出表率。我们实验室的一个管理特点就是加强制度建设,我们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家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以章法作为规范行为的准则,这一点很重要。这个经验我也带到了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的工作当中;社市委的工作更重要,更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来约束。
 
    记者:请谈谈您的就职感受。
 
    马大龙:我是1978年考入北医读研究生的,在这之前有过插队当知青和在煤矿工作的经历,今天到了教授这个职务,我已经是很满足的。我能做点儿事就尽力去做,如果受条件所限,做不了那么多就少做一点儿,没有那么大的野心,顺其自然吧。我们社市委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实力是很强的,与上一届的田主委相比,我还需要努力。包括待人接物、娱乐活动、与高层和基层的关系等等,都需要加强学习。今天走上这个岗位,是领导和社员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内心很感激,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会尽力做好工作,不辱使命。
 


(访问者:梁宾宾)

摘自北医新闻网